English

“洋娃娃”霸占市场何时了

1999-11-14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陈静 我有话说

在京城各大商场的玩具货架上,玩具种类繁多。光是娃娃类就有几十种供顾客挑选。但仔细观察,不难发现娃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:黄头发、蓝眼睛,一副典型的洋囡囡面孔。难怪“洋娃娃”作为同类产品的代名词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。而相反中国娃却是难觅踪影,再看今日,只要挂上卡通就易销的各类产品风光无限,日本的凯蒂猫、美国的米老鼠、欧美的芭比娃以及随麦当劳促销活动正当红的小狗SNOOPY……无奈却也是清一色的国外品牌,本土卡通未见明星。

据了解,目前在中国平均每名儿童每年在玩具上的花费大概有400元,深圳已达1000元。粗略算一笔帐:我国3.3亿儿童中8千万城市儿童每年在购买玩具上要花掉320亿,再加上2.5亿农村儿童的玩具消费,每年国内儿童总共的玩具花费肯定要在500亿人民币以上,而国内实际每年只生产相当于80亿元的玩具,显然供不应求。

这样巨大的玩具市场为何极度缺少有中国自己文化特色的玩具呢?为此,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玩具协会顾问、广东省玩具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顾问任兴邦高级经济师。

任先生认为:像芭比娃娃、变形金刚等品牌玩具大都依动画片中最受人们欢迎的“主人公”形象进行设计,动画片播出后授权厂家生产,这类玩具在国外一般被称为主题性玩具。而我国自己制作的动画片目前尚少,不可能先行形成轰动市场的效果,导致了国内主题性玩具的相对空白。目前,国内玩具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状:国内厂家并不是不具备生产能力,大部分外国品牌玩具都是在国内厂家加工生产的。虽然产品“madeinchina”,可“版权”却是人家的。玩具主要用于出口,国内厂家没有自主权,所以一切都要遵从外商的习惯和要求。出口剩下的产品投放国内市场,因而我们也只能看到“中国制造”的洋囡囡。每年总价值共80亿的玩具中除去10亿进口玩具外,余下大部分是出口转内销或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,纯粹是国内厂家设计、生产的少之又少。生产长期停留在产品加工上,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品牌和设计,更无力从事产品的开发和推广。

其次,国内真正投入到玩具设计、研究的人太少,开发市场需要的资金短缺,宣传缺乏力度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玩具的主要原因。许多技术人才留不住,设计缺乏创新。在宣传上,国外产品配合动画片的全球播放推出,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为产品的热销推波助澜。而国内厂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局限,在宣传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。

另外,国内缺乏具体措施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,这也是人们在市场上看不到中国特色玩具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中国古代玩具曾经创造辉煌。风筝可以说是最早的航天器,围棋也早已走向世界大舞台。在跨世纪的今天,传统玩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它正在不断地向工艺美术品、像木偶一类的表演性玩具方面发展,必将在今后玩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